今年59岁的魏老先生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晨练,几个月前,根据一群晨练“老友”的介绍,魏老先生来到位于该市公园附近的一家“健康服务站”免费量血压。得知魏老先生一直被“三高”困扰这一情况,健康服务站的员工“热情”地为老先生推荐了“中医稳糖”等保健食品,每盒都在二百元以上,魏老先生决定买一些回去试试。
在吃了一段时间的“中医稳糖”后,老人自我感觉不错,看到希望的老先生毅然决然地停掉了正规治疗,并再次购买了一大堆“中医稳糖”、“降压宝”、“溶栓通脉”等保健食品。
4月26日早晨,连续吃了两个多月的老先生,忽然浑身发热、四肢无力,无法起床,发现不对劲儿,医院抢救。老人儿子介绍,入院后,检查表明为糖尿病并引发酮症酸中毒,血压很高,一度被下达病危通知单。这些都是卖保健食品的商家在药品和食品之间打马虎眼,误导父亲把食品当药吃,结果酿惨剧。(选自近期某地方新闻)
在当今人口老龄化严重的社会,老年人健康问题一再被重视。老年人又常被老年病所困扰,长期与药为伴。而市面上充斥这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保健产品,其中不乏以次充好、虚假欺骗的产品,甚至会对人体生命健康造成影响。那么药品和保健品究竟是怎么一回事?功能又又怎样的不同?
市面上流通的药品,都具备“国药准字”标识,换句话说,“国药准字”就是指药品,是需要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从实验室、临床、审批的流程以及严格的审查才能获得的准字文号。而市面上流行的保健品,大多冠以“卫食健字”“国食健字”标识(年后一律变更为国食品健字号),多为营养补充剂,不具备治病救人的功能。此文号相对容易获得,因而市面上以保健食品冒充药品虚假宣传的尤其多。很多推销的所谓“灵药”就是这类的保健食品。食品和药品的概念是截然不同的。
保健品只能是食品,并不是药品,也就不能够取代药品。而这一点很多老年人是无法分辨的。而区分药品和保健品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区别字号。从不专业角度来区分:
药准字:是药品,能治病,有疗效;
食健字:保健品,能保健,不治病;
食准字:是食品,能入口,能饱肚。
国家明文规定,保健品冠以“食健字”标识,市面上不得有关于疗效的宣传,只能说有助于改善某某功能,而且必须说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治疗。
做为老年人如何做到不上当受骗,准确的购买安全合法的保健品那?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醒广大消费者:在购买保健食品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:
1、认清保健食品标志,只有带有“蓝帽子”标志的才是经过国家相关部门批准的保健食品,在每个“蓝帽子”下都有经过批准的批准文号,如“国食健字”和“卫食健字”。
2、从正规渠道购买保健食品,并妥善保管购物发票和相关凭证。不要盲目参加以销售产品为目的的健康讲座、免费体检等活动;
3、要慎重选择保健食品,购买保健食品时要根据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,选择适合自己的保健食品。以标签、说明书上表示的保健功能为准,不要盲目相信广告、讲座活体检等宣传、避免上当受骗;
4、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品,一些具有辅助降压、降脂、降糖功能的保健食品只有降低疾病风险的辅助保健作用,对与疾病患者绝不能代替药品使用,以免延误病情,造成严重的后果。
数据显示,我国目前有近50%的老人处于独居状态。老年人缺乏关爱,少有安全感。加上老人大多不再从事社会活动,易患病、子女照料的疏忽,他们比一般人更加
本文编辑:佚名
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://www.gougancaia.com/ggctp/825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