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金沙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的成熟孢子。始载于北宋·《嘉祐本草》,因“药性神奇而谓之‘海’,因色黄、质细如沙而谓之‘金沙’”,故称“海金沙”。其藤亦可入药,又称“洗肝草”。
元·王好古·《本草品汇精要》:“海金沙主通利小肠。……初生作小株,高一二尺,七月采全科于日中,曝(pù)之,令干纸衬(chèn),以杖击之,有细沙落纸上,旋收之,且曝且击,以沙尽为度。……主通关窍,利水道。”
明·李时珍·《本草纲目》:“治湿热肿满,小便热淋、膏淋、血淋、石淋茎痛,解热毒气。”
清·凌奂(huàn)·《本草利害》:“海金沙:害,淡渗无补,小便下利及诸淋,由于肾水亏真阴不足者,勿服。利,苦寒,入小肠膀胱。除湿热,消肿满,清血分,利水道。惟热在太阳经血分者宜之。”
本品甘、淡,寒。主要功效:利尿通淋、利水消肿、清热、排石、止血。
利尿通淋:治疗膀胱湿热之小便淋漓涩痛,包括热淋、血淋、膏淋、石淋。
利水消肿:治疗水肿。
清热:适于湿热黄疸、风热感冒。
排石:防治尿路结石、肝胆结石。
止血:适于吐血、衄血、尿血等。
用法:6~15g包煎。
现代药理研究发现,本品含黄酮类化合物、脂肪油、海金沙素等成分,海金沙有利胆、防治胆结石、抗菌作用,海金沙提取液可抑制草酸钙结石的形成,海金沙藤治疗感染性疾病比海金沙更好。
参考资料:
区永欣,邓铁涛,欧明,李经纬,余瀛鳌,蔡景峰.中医大辞典[M]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.
张廷模.临床中药学[M].北京:中国中医药出版社..8.
冉先德.冉氏释名本草[M].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,.4.
王辉,吴娇,徐雪荣,李小娜,梅文莉.海金沙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[J].中国野生植物资源,,30(2):1-4.
王润霞,王秀芳,谢安建,沈玉华,周建庆,邾枝花.海金沙提取液抑制草酸钙结石的化学基础研究[J].通化师范学院学报,,31(4):1-4.
严海,王力生,周艳林,吕高荣,邹节明.金沙藤与海金沙化学成分的比较[J].中草药,,41(12):-.